什么是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具有生产率高、稳定持续、综合性、有机性和效益性特点。
2、生态农业是依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构建的农业模式,它采用现代系统工程方法,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起一个能够在生态上自我维持、低投入、高产出的生态系统。 在生态农业中,通过利用生态学中生物占据生态位的原理,最大化地利用空间结构和资源。
3、生态农业是靠农业生态系统支撑的。生态农业整体生物产量高,源于生态农业的结构合理,相互协调。生态农业光合作用产物利用合理,保证了系统内的能流物复,同时安排复种间作提高了绿色植物光合产物的利用率。
4、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分析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分析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艰巨任务。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加强各方协调、紧密配合,而且需要立足于生态补偿。
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落实农业“三项补贴”改革,积极创新补贴方式方法,大力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联动统筹财政支持资金,构建农业结构调整九大产业稳定投入机制。 构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协同攻关机制,开展以农业绿色生产为重点的科技联合攻关。
-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创新市场营销模式,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链完善**:推动农业产业链整合,实现农业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过了65%。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力畜力为主转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
农业现代化装备成为发展焦点,科技进步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了劳动力和资源的效率。 在“十四五”时期,中国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政策支持更加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大,资源要素加速向农村流动。
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
1、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这一观点体现了现代农业发展中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绿色作为农业的底色,强调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应遵循环保、生态友好的原则。这意味着在农业生产中要尽可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采用更加环保的农业技术和方法。
2、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必须摒弃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子,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农业、低碳乡村成为现实,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守住绿水青山。赓续农耕文明。
3、绿色是农业底色,生态是农业底盘,生态低碳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我国农业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低,资源约束仍然趋紧。
中国发展绿色农业有哪些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 中国在自然资源方面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显著优势。幅员辽阔,气候多样,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品种繁多,尤其是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绿色资源丰富,为特色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人力物力特点 中国农业在人力、物力方面也显示出独特性。
2、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3、中国农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横跨九个热量带,地域广阔,山川草原丰富,生物多样性极高。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绿色资源尤为丰富,为特色绿色农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广阔天地。
4、倡导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 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进行绿色化管理和控制。绿色农业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可促进农业与工业的协调,环境的良性循环,人与自然的协调,维持人类的持续生存。